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学校要闻 > 正文

《重庆日报》理论版刊发我校教师署名文章《全力构建重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2-09-08 作者:宣传部 编辑:刘况 来源:党委宣传部(网工部)

近日,《重庆日报》理论版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林蔓教授署名文章《全力构建重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新格局》。

全文如下:

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加快发展乡村产业,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物质基础和全盘关键。农业农村现代化,走的是可持续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现代农业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乡村产业也不再仅依托于农产品,而是“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进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新格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探寻现代农业产业振兴的基本规律,正确把握现有服务的现状、不足和方向,明确着力点,还需正确处理好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市场主体在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关系,明确各方职责和定位,统筹协调推进。

拓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围绕农业生产全流程,针对耕、种、管、收、储、加、销等产业环节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贯通良种繁育、标准种养、加工储藏、冷链物流、品牌增值等产业服务链条,助力了脱贫攻坚及农民增收致富。进入新发展阶段,“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的发展路径,“三变”改革、“三社”融合等具体举措,要求全产业链服务以农村全域为范围,以农村多产业形态为对象,纵深化延伸到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数字信息、检验检测、人力资源、法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领域,多样化升级至健康、养老、文创、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领域,同时,对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围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需求,推动产业要素有效嫁接,在促进创业和技术服务向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延伸覆盖的同时,推进服务向农村的新兴产业、社会治理、城乡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拓展。

壮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供给主体。近年来,围绕生产、销售、物流、金融等环节,服务性合作社、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投集团、供销社以及农村商业银行等农业服务主体对推进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而言,现有供给主体由于效能有限、供给领域不宽等原因无法适应我市农业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为保障服务供给,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引入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订单农业、生产服务、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服务,增强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拓展服务半径,发挥骨干作用。其次,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建设,健全服务“三农”的政务服务体系,推动市、区(县)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平台向镇村延伸,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引导更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向农村覆盖。再次,除依托广大农技人员外,探索实施千名专家下乡进村工程,强化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务功能,积极推动在职或退休旅游策划经营管理人员、农艺师、医生、教师、艺术家、规划师、建筑师下乡投资兴业、文化宣传、行医送教、技术指导、教育培训、规划设计、文化保护及风貌打造。

创新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模式。近年来,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采取“集体经济组织+服务组织”“服务组织+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模式,主要围绕农业生产环节,以“全托管”“半托管”“单项购买”等方式提供服务,实践证明行之有效。随着我市农业转型升级,服务供需对接不畅、水平良莠不齐、力量分散稀释等问题日益凸显,亟需推进模式创新。首先,创新供需精准对接机制。以农户实际需求为导向,探索实行“订单式”需求对接模式;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主动发布科研成果为广大农民、经济实体提供“菜单式”服务供给。其次,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同农村农业服务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供求云信息平台”,为服务供需双方提供统一信息发布、交易规则、运作程序和专家评委库的交易综合服务。再次,推动服务资源集约化、整合化发展。依托农业农村部主导的中国农服平台、重庆市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各区县组建的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平台,推动服务资源整合。最后,抓住现代乡村产业发展痛点,从人才振兴入手,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退休人员等回乡置业创业,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孵化”和培育新型农民。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技人员等服务供给人员整合科技、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和服务,与服务对象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20号    邮编:401331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工作部)  技术支持:信息化中心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大学    渝ICP备13000511号-1

渝公网安备 500098020008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