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无声育桃李 用心耕耘责任田
——记师德标兵曾瑜
曾瑜,四川攀枝花人,汉族,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多次获得校级、市级讲课比赛、微课比赛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先后荣获“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和“巾帼建功立业标兵”等称号。
她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教师。从教以来,她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近年来,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作为主研参研省部级及以上课题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其中CSSCI2篇),作为主编参编3本著作。同时,她身体力行,致力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推陈出新,让思政理论课真正“活”了起来。她的课堂,呈现出了学生“到课率”高、“抬头率”高、“点头率”高的“三高”局面。学生评教名列前茅,也获得了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和随堂听课领导、老师的高度赞誉。
她的三尺讲台不仅在课堂,还延伸至了课外,教学楼道里、操场上、办公室里……都有她与学生交流谈心的身影。在学生们心中,她不仅是人生导师还是陪伴成长的知心大朋友。
这就是她,一位用深厚的情怀打动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吸引学生的优秀教师。
不忘教育初心 陪伴学生成长
——记师德标兵熊茜
熊茜,硕士,副教授,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访问学者。她热爱三尺讲台,把每一门课程当做艺术品去精雕细刻,享受与学生一起分享知识的愉悦,陪伴他们成长的每一刻时光。作为一线专业教师,她主要从事在线课程、翻转课堂、双语教学、全英文教学等教学和改革研究工作。她组建了慕课教学团队,主持重庆市高校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和重庆市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获评重庆市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示范案例和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主讲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和“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全英文课程《数据结构》。她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提升教学水平,获得全国性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6项。主持重庆市高校教改重点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2项;获评华体会网站第五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将党建工作和教学研究相结合,以党支部书记熊茜工作室建设为依托,发挥立德树人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华体会网站过程中贯穿课程思政理念,引导培养学生成为既有科技报国家国情怀,又有扎实专业知识技能的国家未来建设者。
教学相长 亦师亦友
——记师德标兵杨恩德
杨恩德在人文艺术学院从教19年,坚持一线教学和管理“双肩挑”13年,历任教研室主任、副院长、院长,建筑学专业负责人、教授、硕导、访问学者;上课有质量,管理有成效。
立德树人、先人后己,以德示范、亦师亦友。政治立场坚定、开拓进取,和学院班子团队一道克服多重困难,连续5年获得“优秀党总支”称号和多项好成绩。注重新时代的师德师风新要求和务实解决问题的能力相结合,把自己的工作室免费开放给作为班导师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创造机会谈心交流、实时指导、社会实践等,践行“在校是师生、出校为朋友”的理念与历届毕业生保持良好互动与沟通。
他勇于创新、业绩突出,教研结合、治学严谨,围绕学院专硕点建设为中心开展“四抓”。抓平台建设为突破性发展:主持编制GB《乡村特色风貌建设指南》,为“十四五”开局并参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提升办学影响力;创办“绿色可持续设计研究院”科研平台并获年度考核“优秀”。抓学科龙头为纵深发展:作为“建筑学”专业负责人,主动和建工深度合作申办专业并顺利招生,实现了学校“建字号”专业完整链条和“大设计”平台建设基础;特色立院格局基本建成:“三进四跨”(进项目进团队进平台、跨学科跨院校跨行业跨国家)的“艺术+科技”教学团队以“绿色设计引领生活方式、文艺素质教育、公文写作”为主线;设计艺术类专业的“课+赛”一体化创新教学模式实践成效显著并获教学成果奖。抓教研科研为开创性的解决“横向科研为零、纵向科研少”:各级教研科研课题项目逐年增多;蝉联两届的“油漆与装饰”市级、国家级世赛集训基地获得国家大额专项资助;立足川渝面向全国的公文写作基地建设良好;组织学院多领域拓展对外服务渠道,应对“文科招生锐减”的困境。抓教学与服务主体为立足根本:承担的《滨水景观设计》等专业课程评教结果综合排名第六;带领团队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原创性开发的《艺术与绿色生活》文艺素质课程选课学生爆满,并获得首届“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校级“第一名”和市级“二等奖”;为“更名”的“教学成果展厅”和为研究生公寓、第四实验大楼立项建设以及体育场和校园部分环境整治做专业指导服务等;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国B以上竞赛,带头参加教改与课题项目以及持续为“乡建”服务方面取得一系列成绩等;比如今年6月,接到市“统战集团”和校党委行政的任务要求,以“国标”建设为支撑,带领师生团队累计行程5000多公里深度调研垫江县大石乡,在不足3个月时间内带病坚持加班加点高质量完成“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得到上级领导和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
他秉持“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理念,正带领团队以“教学到管理、项目到教研”一条主线为抓手,持续形成“新文科”融合“新工科”良性“双循环”,为特色科技大学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